信息來源于:互聯網 發布于:2021-06-03
廣東機械加工廠 模具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陶器和青銅器鑄造,但其大規模使用卻是隨著現代工業的掘起而發展起來的。
9世紀,隨著軍火工業(槍炮的彈殼)、鐘表工業、無線電工業的發展,沖模得到廣泛使用。二次大戰后,機械加工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它又成了大量生產家用電器、汽車、電子儀器、照相機、鐘表等零件的最佳方式。從世界范圍看,當時美國的沖壓技術走在前列——許多模具先進技術,如簡易模具、高效率模具、高壽命模具和沖壓自動化技術,大多起源于美國;而瑞士的精沖、德國的冷擠壓技術,蘇聯對塑性加工的研究也處于世界先進行列。50年代,模具行業工作重點是根據訂戶的要求,制作能滿足產品要求的模具。模具設計多憑經驗,參考已有圖紙和感性認識,對所設計模具零件的機能缺乏真切了解。
精密機械加工從1955年到1965年,是壓力加工的探索和開發時代——對模具主要零部件的機能和受力狀態進行了數學分橋,并把這些知識不斷應用于現場實際,使得沖壓技術在各方面有飛躍的發展。其結果是歸納出模具設計原則,并使得壓力機械、沖壓材料、加工方法、梅具結構、模具材料、模具制造方法、自動化裝置等領域面貌一新,并向實用化的方向推進,從而使沖壓加工從儀能生產優良產品的第一階段。
進入70年代向高速化、啟動化、精密化、安全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涌現各種高效率、商壽命、高精度助多功能自動校具。其代表是多達別多個工位的級進模和十幾個工位的多工位傳遞模。精密零部件加工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既有連續沖壓工位又有多滑塊成形工位的壓力機—彎曲機。在此期間,日本站到了世界最前列——其模具加工精度進入了微米級,模具壽命,合金工具鋼制造的模具達到了幾千萬次,硬質合金鋼制造的模具達到了幾億次p每分鐘沖壓次數,小型壓力機通常為200至300次,最高為1200次至1500次。在此期間,為了適應產品更新快、用期短(如汽車改型、玩具翻新等)的需要,各種經濟型模具,如鋅落合金模具、聚氨酯橡膠模具、鋼皮沖模等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從70年代中期至今可以說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隨著模具加工精度與復雜性不斷提高,生產周期不斷加快,模具業對設備和人員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依靠普通加工設備,憑經驗和手藝越來越不能滿足模具生產的需要。90年代以來,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緊密結合,發展了NC機床,如數控線切割機床、數控電火花機床、數控銑床、數控坐標磨床等。而采用電子計算機自動編程、控制的CNC機床提高了數控機床的使用效率和范圍。近年來又發展出由一臺計算機以分時的方式直接管理和控制一群數控機床的NNC系統。
廣東機械加工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也逐步進入模具生產的各個領域,包括設計、制造、管理等。國際生產研究協會預測,到2000年,作為設計和制造之間聯系手段的圖紙將失去其主要作用。模具自動設計的最根本點是必須確立模具零件標準及設計標準。要擺脫過去以人的思考判斷和實際經驗為中心所組成的設計方法,就必須把過去的經驗和思考方法,進行系列化、數值化、數式化,作為設計準則儲存到計算機中。因為模具構成元件也干差萬別,要搞出一個能適應各種零件的設計軟件幾乎不可能。但是有些產品的零件形狀變化不大,模具結構有一定的規律,放可總結歸納,為自動設計提供軟件。
如日本某公司的CDM系統用于級進模設計與制造,其中包括零件圖形輸入、毛坯展開、條料排樣、確定模板尺寸和標準、繪制裝配圖和零件圖、輸出NC程序(為數控加工中心和線切割編程)等,所用時間由手工的20%、工時減少到35小時;從80年代初日本就將三維的CAD/CAM系統用于汽車覆蓋件模具。目前,在實體件的掃描輸入,圖線和數據輸入,幾何造形、顯示、繪圖、標注以及對數據的自動編程,產生效控機床控制系統的后置處理文件等方面已達到較高水平;計算機仿真(CAE)技術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高層次上,CAD/CAM/CAE集成的,即數據是統一的,可以互相直接傳輸信息.實現網絡化。目前.國外僅有少數廠家能夠做到。